每日一字丨自然篇(浴)
从春秋时期的「孟縢姬缶」、「倗之浴缶」可见,两款字形皆为“从氵从俗”。“俗”字目前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金文,字义以“习惯”、“谦称”为主。结合两款器具的高度、口径,推测,“
”所表达的是,祭祀之前,洗掉手上的“俗气”,方能与神沟通。
「孟縢姬缶」(集成10005)是春秋时期楚地的一种缶,出土于淅川下寺楚墓,通高39.4厘米、口径23厘米,重12.7公斤。同为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还有 「倗之浴缶」(新收332),通高49.5厘米、口径26.7厘米。浴缶在古代是一种用于祭祀、礼仪的水器。它们的形状多样,有的像坛子,有的则较为扁平。
楚简中的“浴”字有两款写法:一款写作“
”,上下结构;一款写作“浴”,左右结构。郭店楚简·老子甲的简1-20的简文内容可连续,但其中却使用了两款字形的“浴”。从表述上来看,二者互通,皆指“山谷的水”。
《上博楚简·容成氏》简24-30的简文内容可连续,其描述的内容与《禹贡》相似。推测,该段描述为《禹贡》的原文,简27、简28中的“浴”字可译作“山谷的水”。
简31中的“溪浴”应是河水的两种称呼,故可作“同部复合词”。结合《上博楚简·孔子诗论》简26的上下文,推测,“浴風”或与今本《诗经·国风·邶风》、《小雅》的《谷风》同。
《睡虎地秦简·日书甲种》简104所在的段落,描述了秦汉时期修筑、改建房屋的禁忌。《论衡·譏日》引《沐書》云:“子日沐令人愛之,卯日沐令人白頭。”,可见,秦汉时期均以卯日沐浴为禁忌。
《睡虎地秦简·为吏之道》简40所在的段落,描述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处世哲学。“變民習浴,既毋後憂,毋行可悔”可译作“改变民众的习惯,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(如定期沐浴),这样可以减少疾病,避免未来的忧虑,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疏忽而后悔。”
综上所述,“浴”在楚地,是指发源于不同山谷的水;在秦地,是指“洗澡”。可见,楚地使用的为“浴”字的本义;而秦地,受“
”字的影响,致使其产生“祛除污浊”之义。
“沐”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,从水木声,会以“给树浇水”之义。类比于“头髪”,逐渐引申为“给头发浇水”,即“洗头”义。受“
”字的影响,“浴”字在秦地产生“祛除污浊”义,进而产生“沐浴”一词。再加上,两汉大量使用“洗澡”义,使之流传至今。
扩展阅读:
郭店楚简·老子甲·简2-3:“江
(海)所以為百
(浴)王,以其能為百
(浴)下,是以能為百
(浴)王。”
郭店楚简·老子甲·简20:“卑道之才(在)天下也,猷(猶)少(小)浴之與江
(海)”
郭店楚简·老子乙·简11:“上惪(德)女浴,大白女辱,赱惪(德)女不足,建惪(德)女□□貞女愉。大方亡禺(隅),大器曼成,大音祗聖,天象亡坓,……”
《上博楚简·容成氏》简27:“㙑(禹)乃從灘㠯南為名浴五百,從(接简28)”
《上博楚简·容成氏》简28:“灘㠯北為名浴五百。天下之民居奠,……”
《上博楚简·容成氏》简31:“孝君,東方為三俈,西方為三俈,南方為三俈,北方為三俈,㠯[衞止⿱](躛)於溪浴,淒於
川。高山陞,林蓁+(簡32)內,焉㠯行正。……)”
《上博楚简·孔子诗论》简26:“忠。北白舟悶。浴風
。翏莪又(有)孝志。
(隰)又(有)長楚
(得)而
之也。”
信阳一·〇五:“必若五浴之溥”
帛乙一一·二八:“山川澫浴”
《睡虎地秦简·日书甲种》简104:“土徼正月壬,二月癸,三月甲,四月乙,五月戊,六月己,七月丙,八月丁,九月戊,十月庚,十一月辛,十二月乙,不可為土攻₁。毋以卯沐浴,是謂血明,不可□井池₂。”
《睡虎地秦简·为吏之道》简39:“……十耳當一目₁,為人臣則忠₂,苛難留民₃,民心既寧₄,(接40)”
《睡虎地秦简·为吏之道》简40:“(接39)安樂必戒₁,為人父則兹(慈)₂,變民習浴₃,既毋後憂₄,(接41)”
《睡虎地秦简·为吏之道》简41:“(接40)毋行可悔₁,為人子則孝₂,須身遂過₃,從政之經₄,……”
古文释义
【唐韻】余蜀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兪玉切,从音欲。
【說文】洒身也。
【周禮·天官】宮人共王之沐浴。【註】浴用湯。
又借爲潔治意。【禮·儒行】儒有澡身而浴德。
又【夏小正】十月黑鳥浴。黑鳥,烏也。浴謂乍上乍下也。
又水名。【山海經】泰冒之山,浴水出焉。
又隂山,濁浴水出焉。
又幽都之山,浴水出焉。
又【韻補】叶欲屑切,音悅。
【蘇軾·月硯銘】其受水者哉生明,而運墨者旁死魄。忽雲之霮䨴,觀玉兔之沐浴。
【集韻】或作
。
来源:汉字历史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