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季水果!日網分享「剝橘」3步驟不髒手
中醫指出,三伏天貪涼恐傷陽氣,愈怕熱愈要「熱養」體質調理防冬病。
三伏天貪涼反傷陽氣,中醫建議「熱養」體質調理防冬病。資料圖片
貪涼反傷陽氣 中醫倡「熱養」順應天時
炎炎夏日,不少市民為消暑頻頻吹冷氣及飲凍飲。中醫提醒,三伏天正值一年陽氣最盛之時,過度貪涼反而會損耗陽氣,對體質虛寒或怕熱人士極為不利,建議越怕熱的人越要學會「熱養」身體,這一觀點源於中醫「春夏養陽」的核心理論,旨在順應夏季陽氣外浮的特點,以內溫驅散體內潛伏的寒濕,改善體質、預防冬病。
市民為消暑頻吹冷氣飲凍飲,過度貪涼傷陽氣。資料圖片
為什麼怕熱人士更需「熱養」?
夏日人體陽氣外浮,脾胃等臟腑易陷「內寒」狀態。過度依賴冷氣及冷飲易使寒邪直中脾胃,加重內寒,引發腹瀉、關節痛、免疫力下降等問題。典型表現包括怕熱但肚子冰涼、手腳冷、疲勞乏力、吹冷氣後頭痛。
「寒極生熱」病理機制
部分怕熱人士實為陽虛體質,即陽氣不足,因中焦虛寒導致陽氣被「格拒」於體表,表面怕熱實則內寒沈重。若誤用清熱滋陰法,反加重虛寒,需以溫陽調理。
中醫提醒愈怕熱愈要「熱養」調理體質。資料圖片
三伏天四大「熱養」要訣:
1. 溫熱飲食 驅散內寒
三伏天宜多飲溫湯、溫水,如生薑紅棗茶、羊肉蘿蔔湯、小米粥等,適量進食生薑、羊肉、韭菜、南瓜等溫性食材,減少冰凍飲品及生冷瓜果,以防傷及脾胃。
2. 適度「熱療」 順天補陽
每日可選早上8至9時或傍晚5至7時曬背15分鐘,有助驅寒補陽,也可配合艾灸、三伏貼及熱水泡腳,促進氣血運行及祛濕安眠。
3. 科學排汗 適度運動
建議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、太極、八段錦等輕度運動,出微汗為佳,切忌正午高溫時段激烈運動。沐浴時以37至39℃溫水代替冷水,有助放鬆及持久降溫。
適度運動出微汗有助調養體質。資料圖片
4. 避免寒邪入侵 護住重點部位
冷氣溫度宜設26至28℃,避免冷風直吹後頸、腹部和膝蓋,於冷氣房內可加披薄毯,午睡時蓋住腹部。
專家提醒,「熱養」應因人而異,陽虛、寒濕體質者可重點溫補,熱性體質或易上火者則應先清熱再調養。高血壓、孕婦或皮膚有損傷者不宜艾灸及高溫曬背,飲食宜溫補與清熱利濕(如冬瓜、苦瓜等)兼顧,避免過度進補導致上火。
三伏天是「冬病夏治」的黃金期,適當「熱養」有助調養體質。資料圖片
三伏天為7月20日至8月18日,這一時期正是「冬病夏治」的黃金期,適當「熱養」有助改善冬季手腳冰冷、疲勞腹瀉等問題。不過如患慢性疾病者,調理方案宜先諮詢醫生建議,切勿自行亂用偏方。中醫強調「順時養生」,在自然節律下調和陰陽,才能真正達致健康長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