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南非世界杯_世界杯名单 - clywdl.com

明教权力设置与格局分析

2025-05-03 07:39:07

三省六部制由三公九卿制发展而来,在官僚体系逐渐完备的同时,皇权扩大,相权受制,由秦汉时的领袖制变为隋唐时的委员制。

具体来说,相权被一分为三:尚书省、中书省与门下省。尚书省负责执行,是最高行政机关,下辖六部,长官名尚书令,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,长官名中书令,门下省负责审核,长官名侍中。一般情况下,先由中书省起草政令,再交门下省审核,通过则交付尚书省执行,否则批注送还,称为“涂归”或“驳封”。三省有机统属,互相牵制,皇权得到加强,相权被削弱。

三省开会的地方,叫做政事堂,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。政事堂这个名字,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,在哪里听过?小说中,明教设有议事堂,当为明教的最高权力机构。

三省分权,势必造成相互扯皮、效率低下等弊端。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,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。三省合署议事、办公,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,唐代三省制建立不久就向二省、一省转变,发展到宋代,三省名存实亡,已经混同为一省。

到《倚天屠龙记》故事所处的元代,以中书省总领百官,与枢密院、御史台分掌政、军、监察三权,中书省长官为右左丞相,因为蒙古人以右为尊。明初仍以中书省统六部,长官称左右丞相,直至洪武十三年,太祖废丞相,撤销中书省,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。至此,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。

明教左右光明使者的设置,应当对应的便是元朝和明初中书省下的两位丞相,所不同者,蒙古人以右为尊,汉人以左为尊。小说中,光明左使杨逍的位置举足轻重,可谓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,所对应者为丞相无疑。

同时由于前教主阳顶天的逝去,光明右使者范遥的失踪,明教出现了权力真空,似乎一切事务皆可由杨左使做主,这一点招致大家尤其是五散人的强烈反对。

这种寡头政治的局面十分危险,也是造成明教内乱不息的根源。若论武功与个人魅力,杨逍当这个教主似乎也无不可,但这于制度而言是不合法的。

杨逍一没有经过前任教主的认定,前任教主认定的接班人是金毛狮王谢逊,二来没有经过议事堂全体高层的正式推举。这种局面有点类似明朝后来的内阁首辅制,张居正权力再大,但他不是政府首脑,更不是国家元首,很多人认为他是“弄臣”而非“权臣”,所以当时激烈反对他的人尤其多,态度尤其恶劣。

从反对杨逍一手遮天,觊觎教主之位这件事上,我们也明白了五散人的职责任务,他们是负责监察的言官,位置虽然不高,但权力不可小觑。这一点让我想起明朝的“给事中”,依照六部分为六科,虽然官阶只有七品,但六部的事只要他们不同意,六部尚书也无可奈何,只能搁置。

散人的原意是指玩世不恭,放任自流,不受束缚的人,这一点对应到彭和尚彭莹玉、铁冠道人张中、冷面先生冷谦、布袋和尚说不得与周颠五位身上,倒是恰如其分,若非如此性格,也完不成监察监督的职责重任。

五散人之中,两僧三道,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僧道在社会上不一般的地位。元代的十个阶层是一官、二吏、三僧、四道、五医、六工、七匠、八娼、九儒、十丐。读书人的地位尤其低下,仅比乞丐高一点而已。

同时元代把全国人分为四等: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“国族”,蒙古统治者称之为“自家骨肉”。第二等色目人多西域人,部分契丹人也被划入色目人。第三等汉人,指北方汉人和契丹﹑女真等族。第四等南人,指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。

四等人的政治权力、待遇享受差别悬殊,尤以蒙古人享受特权为多。看到四等人的划分,很自然的想起天地风雷四门这个让人忽略的存在。

按书中描写,天字门所属是中原男子教众,地字门所属是女子教众,风字门是释道等出家人,雷字门则是西域诸外族人氏的教众。天地风雷四门的设定,显然是金庸故意为之,他把元代四等人反了过来,以中原男子的天字门居首。

很多人会说,天地风雷四门是杨逍的私人部队,我看不见得,与五行旗的征战在外不同,四门的职责应当是守护光明顶总坛与圣火,听令于教主与光明左右使,由于阳教主的死去与范遥潜伏敌营,才造成杨逍私人部队的错误印象。

天地风雷四门只是简单的类别划分,教众的权力义务并无多大差别,这一点是与四等人的关键不同。四门的划分显然来源于四等人,但它的职能其实对应着三省六部之中的六部。六部分别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正职称为尚书,副职称为侍郎。吏部主管人事任用,户部主管民政户口,礼部主管宗教教育,兵部管军事,刑部主管司法,工部主管建设,各司其职。

下来再说五行旗,五旗分别为锐金、巨木、洪水、烈火与厚土,从作战工具的使用,到掌旗使姓名都很贴合五行的特点,五旗使分别为庄铮、闻苍松、唐洋、辛然与旗颜垣。

五旗使的设定,很明显来自于明朝军事机构五都督府:中军都督府、左军都督府、右军都督府、前军都督府、后军都督府。五军都督府设左右都督、都督同知、都督佥事等职,和兵部同听命于皇帝。

五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,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,相互节制互不统属。抗倭英雄戚继光、女帅秦良玉都曾担任五都督府的左都督一职。

“中央机构”说完了,下来说地方。

之所以说四大护教法王属于护卫总坛的“藩王”,原因如下:一是他们的势力与地盘,殷天正的天鹰教在南,金花婆婆的灵蛇岛在东,谢逊的冰火岛位于北极,韦一笑主要活跃在西域,四面成“拱卫”之势。二是他们与前后两任教主的关系,谢逊是前任教主夫人的师侄,这个关系不可小觑,也是谢逊被指定为接班人的关键所在。黛绮丝曾假装阳顶天之女与韩千叶寒潭一战,这个“义女”是逃不掉了。

到了张无忌上任,血缘关系进一步加剧,一个是血浓于水的外公,一个是亲如父子的义父,一个是情人小昭之母。只有韦一笑是个例外,他是一位“平民法王”,和性格乖张的五散人关系那叫一个铁。

还有第三就是他们的行为大多和总坛背道而驰,给明教“怜我世人,忧患实多”的形象抹黑,这一点像极了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藩王之间的激烈矛盾。

西汉有七王之乱,西晋有八王之乱,唐朝有玄武门政变与安史之乱,明朝有靖难之役。中央与地方藩王之间,有时候简直是势同水火,不能共存。

让我们来看看四大法王的斑斑劣迹:白眉鹰王弃教而去,自立门户天鹰教,紫衫龙王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惦念着乾坤大挪移心法不说,还残忍杀害教中同志胡青牛夫妇,金毛狮王到处杀人,事后留下成昆的名字,岂不知成昆是教主夫人的师兄,师兄这样,夫人呢,教主呢?青翼蝠王更是以“吸血蝙蝠”闻名于世,令江湖之人闻之不寒而栗。

可以这样说, 自阳教主去世到张无忌上任,四大法王基本上没有干好事,是张无忌力挽狂澜,将四人重新带回正轨,才有了后来明教复兴的局面。

至于各地分坛,不用过多分析,它所对应的是地方政府无疑。秦汉是郡县制,唐宋是道路制,元朝首创行省制,经明清两朝沿用至今。行省是“行中书省”的简称,原本是中央的派出机构,后来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,下面才是府、州、县等。

元朝先后设立岭北、辽阳、河南江北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、江浙、江西、湖广等十行省。明初沿用,1376年,改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,仍称行省,或简称省。清初增至十八行省,后又增至二十二行省。现今省制大致渊源于此。

行文至此,我们不得不佩服金庸老爷子的深厚功力, 看似闲笔闲情,武侠虚构,却暗合政治的发展,历史的制度,社会的规律,不愧大家手笔,不愧是法学专家,政论高手。

让我们再一次致敬金庸,致敬他的十五部作品,致敬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!

如有侵权,请联系微信后台删除

作者专栏

黑江湖十人专栏作者团

李凯 | 「谈古论金」

古是古龙的古,也是古代的古,金是金庸的金,谐音今天的“今”。英雄何必问出处,为学力求贯古今,情怀一直在追求。

即将截止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电脑显示器尺寸一览表 vivo手机Y3 4+64GB 墨黛蓝报价